圖/unsplash
日本北海道中部的夕張市,1953年人口有將近10萬人,到了2013年僅剩下1萬人。曾經有21所小學,如今只剩下1所。當地醫院的婦產科診療間與病房已被廢棄,成了堆放雜物的儲藏室,滿是灰塵。這是英國BBC紀錄片《借鏡日本:人口老化的警示》(The Great Japanese Retirement)拍攝的真實場景。在這個國家,成人紙尿布銷量早已超過嬰兒紙尿布,預測未來40年之內,人口會蒸發三分之一。而台灣目前正以更快的時速進入超高齡社會,究竟日本的今日,會不會成為台灣的未來,成為了各界學者擔憂的議題。
社會年齡向高走,背後帶來的衝擊與挑戰
去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如今每 7 人就有一人是老人;與此同時,少子化現象也正日益加劇,產生巨大的勞動力缺口,而台灣將在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20%),不論是生育率下降或是高齡社會演化,台灣人口變化的速度明顯過快,遠高於歐美國家,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只花了8年的時間,老化速度高於日本(11年)、美國(14年)、法國(29年)以及英國(51年), 並與韓國(8年)和新加坡(7年)接近。
去年12月16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在台北舉辦「人口與未來:當街上沒有孩子」講座,討論當開發中國家仍處於高生育,已開發地區人口卻快速遞減,該如何宏觀看待人類社會的未來。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表示,台灣的新生嬰兒出生數已跌破20萬,未來也絕對不會再有超過20萬的可能。台灣生育率已經降到比日本還低,到了2060年,我們的人口結構便會趕上日本,老人佔比將達到40%,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最大的衝擊就是年輕人的負擔加重。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針對可預見的人口結構變遷,政府除強化已推動的少子女化對策外,為了因應數位經濟的來臨,也應從小扎根加強相關技能的培訓,使人力資源做有效的配置及運用。
老化趨勢下高齡產業挑戰業界的各種可能
隨著老化成為現實,在勞動人口大量流失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契機。意識到老化問題的同時,台灣掀起了各式針對老人使用的設計,不管是運用機器人解決長照問題,還是運用「銀髮力」讓社區恢復生機的社會設計,人口老化在困擾著勞動人力的同時,也為這個社會帶來了無限可能。國內人力資源網站,在第一線嗅到勞動力結構改變的警訊,創建了「104 高年級平台」並著手重塑高齡勞動力價值。企業愛用年輕人,助長了國人「早退」的風氣,使得台灣退休人士早了日韓10年以上。台灣人平均壽命大概 80 歲,58 歲就退休,表示中間還有 20 多年時間,這些人大多處於閒置狀態。退休後頓時失去生活重心,可能會併發各種心理疾病,而退休的長者優勢在於時間彈性、經驗老到,並且因為年紀大、見識多,待人處事的態度、涵養和溝通能力都很好,讓長者「從其所愛」,使他們再度「動起來」,重燃工作熱情,不只可以有效幫助社會運作,同時也充實了長著的心靈。在平台的協助下,長者不只可以擔任在地導覽員,運用知識與在地回憶,為遊客帶來充滿歲月痕跡的「老字號」旅程;也可以將一手的家常菜教給學員,讓歲月與文化傳承下去。
人口老化以及人力缺乏的契機,也間接帶動了機器人產業的活絡化,未來機器人不只可以幫助長照工作,還可以應用互動機器人,在與長者互動的同時,於夜晚監控長者的健康。另外還有許多老人應用相關設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針對老人施力點不同而設計的易用性高的餐具、專為長者打造的住宅空間及移動輔具、還有方便照護者協助長者穿著的衣物上,選用的終身抗菌科技等,用於減少感染及異味的機率。這些新興服務,將為人類帶來更加便利的生活。從另一方面看待老化議題,或許會看見不同的視野,期待未來人類能用科技以及智慧,成功與老化的人口結構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