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創

「衛星監控、電腦模擬」海洋塑膠逃不掉,人類用科技向海漂垃圾宣戰

圖/unsplash

全球每年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量約是400萬至1200萬公噸,塑膠如果受到侵蝕、紫外線照射、微生物腐蝕分解、密度改變及隨洋流漂移等影響沉到更深的海裡,將會變得難以追蹤。近來科學家發現,衛星可以透過紅外光偵測到海漂塑膠的集合,未來人類將有望透過衛星監控海漂塑膠垃圾,有效解決海洋垃圾及污染問題。

由於多數的海漂塑膠物件如塑膠袋、寶特瓶等,面積遠小於衛星的最大解析度,在實務上不可能從衛星圖中辨識出單一塑膠物件,儘管衛星能大範圍監控地表的變化,要令其追蹤海漂塑膠卻有難度。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教授碧爾曼表示,塑膠對光的反射與其他海上漂浮物有所不同,海水在近紅外光譜中,植物殘骸會吸收當中的紅色波段,但海面漂浮物塑膠比較不會吸收,科學家因而能藉此先鎖定有漂浮物的區域以偵測塑膠。為了利用這一特性監控海上的塑膠分佈,碧爾曼教授的團隊選擇了歐盟的「哨兵衛星2號」進行實驗。目前哨兵2號能監控地表的環境變化、追蹤湖泊或沿岸水域的污染情形,甚至能追蹤火山或洪荒爆發。碧爾曼將利用哨兵2號監控沿岸水域,因為大多數的海漂塑膠都是由河流入海,未來也希望透過開發自動化的數據搜集程式,能讓衛星自動辨認與追蹤海漂塑膠。

除了監控海洋上的飄浮塑膠垃圾外,英國紐卡索大學自然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學者莫特福更使用一種電腦模型,模擬三種不同密度的塑膠垃圾如何隨洋流漂移,預測多數塑膠在世界何處下沉聚集。電腦模型顯示,大量塑膠累積在深度變化達數千公尺的地中海、印度洋和東南亞海域,有許多塑膠最後沉入海床。今日塑膠垃圾問題看似難以克服,但透過衛星科技與電腦模擬設備,未來人類對海洋塑膠垃圾將有望達到最有效的監控,然而,要解決垃圾汙染的問題,還必須依靠我們日常中的努力,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海洋學家塞比爾強調,只要集中沿海地區清潔工作,長期而言可能可以挽救更廣泛的塑膠污染。

迴響